能不能,給出你的相信;能不能,陪我一起學飛

這篇育兒日記真的描繪得好細緻,於是我徵詢作者同意轉貼過來。

我們就是常常在那個想要給孩子探索,但自己也還在學習中的狀態。我們的心臟也不是特別大顆啊,但是我們想練習讓孩子順應他的天性,有更多機會嘗試。

-----

圖/文 Ning Chun Chang

這幾天都比較早起床,難得的對自己的媽媽個人時間做出了很有品質的貢獻,睡飽了腦袋也很清晰,可以在面冊上專注的感受與回應語言、產生連結,讓我覺得有一種自我效能提升的感覺。

現在媽媽個人的期待就是小朋友暫時不要起床,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完成你再起床就好。(但通常是妄想)

為了不要讓小朋友過早地被吸入電視機的想像與節奏中,通常我一整天的作息開始,只會播放音樂。我也在阿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肯定句告訴她「早上只有聽音樂不看電視。」

希望能夠養成在孩子心智最澄明靜安的時刻,早上是保有自我探索,感受環境、與人互動、感受內在、擁有自我步調的時間。

平日的我很嚴格的控制自己,不要看影片不要看電視,電視被我定位在只有我疲累,無法陪伴小朋友時才會開啟的助手。

不過這樣當然的確蠻犧牲自己想要放鬆無腦休閒的時間,有時候陪孩子一整天的作息,心中也會有很大的吶喊,我也很想要有個人的時間。但通常等到那個時候,我就疲累了,會累到連去開啟試圖尋找想看什麼都覺得發懶。當然有很多的時刻是早就已經忘記了自己之前想要看什麼這件事,常常就會抱著這樣的缺憾去睡覺。

阿寶現在也很會說話了,他會說『媽媽不要看手機』也會說『媽媽不要看書』。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會很努力地放下手機,我知道這是他很希望我陪伴他現在玩耍的呼求。

昨天花園澆玩水,阿寶在旁邊鬼混,他爬上了花園旁邊通往果園與竹林的小丘。我問他他要幹嘛,他說他要去冒險,我幫她補穿了鞋子。牽著他慢慢地往上爬,阿寶忽然說『阿忘記了』我問她忘記了什麼。『剪刀』他說。原來他是想起之前我來這邊爬小丘的時候,都會回去拿剪刀,一邊除草,一邊跟他一起往前走。我說「沒關係,媽媽跟你一起走,下次再帶就好」

阿寶牽著我一直往小丘上走,我感覺到他好像想要去爬之前被我阻止的小狗小徑,而我想要帶她去走我覺得比較安全的地方「冒險」(這個說法真的很矛盾,對吧?)

但他執意扭著我的手,就是要往小狗小徑上走去。
小狗小徑是我給那一條路取的名字,是狗狗在荔枝樹林藤蔓叢中鑽出來的一條獸徑。高度是阿寶可用爬行走的過去。大人則是大概要伏地挺身的姿勢才有辦法進去。

阿寶一直執意往那個方向爬,我呼喚她,我跟他說媽媽沒有辦法進去。她又說「冒險」,又往裡面爬了一公尺,我在入口有點緊張,因為獸徑的左右約1公尺雙邊都有滑坡,雖然不是光禿禿的滑坡,都長著雜草,但我就有一種很不安的感覺。當下我有點糾結,我想要培養孩子冒險的能力,不想要阻饒他爬行冒險的樂趣。但又害怕她有個萬一我無法趕到他的身邊保護他。

一時之間我的心裡想起之前跟朋友聊天時談到人權之父提到的給予孩子死亡的權利,我覺得有點苦笑。我感覺到我安全的警鈴與教養觀念的衝突,原來這就是共學媽媽分享的咬舌頭的滋味嗎?

就在我內心糾結的時候,孩子已經越爬越遠。已經爬得離我大概有3公尺遠,在藤蔓之間我已經有點看不清他的臉。他偶爾回過頭來看著我。

一方面我不信任他能不能夠有能力辨別爬行安全與否,路上又有很多的斷枝的乾燥藤蔓,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刺傷,另一方面我沒有攜帶任何工具,如果發生了狀況我也撈不到她。

我急了,我不斷呼喚他的名字,「阿寶,阿寶!你可以回來嗎?拜託你,媽媽覺得很緊張。」
阿寶停下來,看著我說「不要」作勢又要繼續往前爬。
我感覺心裡的響鈴更急了,眼睛有點冒淚,有種害怕從心底升起。
我對她喊「拜託,阿寶,媽媽很擔心你,我看不到你,請你回來找我好嗎?」我不斷重複,阿寶再度停下爬行。看著我的方向,說「不要」。
在原地跟我僵持了兩分鐘有吧。

情急之下,我忽然想到共學群組裡面談到,小孩會照顧大人情緒這個點。我有點哭腔的說「媽媽真的很擔心你,你離我真的太遙遠了,我會很害怕,請你回來照顧我,好嗎?」

阿寶才真的往我的方向爬,等他慢慢地排爬到我的旁邊,我深深的抱住她,眼睛裡有一點恐懼的淚水。

難怪人家會說,如果可以,所有爸媽都會希望能夠把孩子成長路上的荊棘全部拆除。

以後孩子可能會走到我看不見的地方,也會走一條我不知道我沒走過的路,到時候的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敢與信任,能夠讓他自己去「真正的冒險」呢?

我不知道。但我覺得我可以學著開始練習,學著準備自己與阿寶。或許有一天,我們都會準備好。

#冒險 #育兒日記 #1y11m #安全 #危險

-----

[能不能,給出你的相信;能不能,陪我一起學飛]

之前一直想打一篇關於「相信」(信任),想著想著禾就大了。時間大約會是在周歲到一歲半吧,特別是周歲前後幾個月。當他正在扶站,當他正練習下床,當他自己處理一些高低落差。我在新動作的初期會陪著他,觀察他可以掌握到什麼程度,覺得他大致有能力處理後,就開始給他空間練習跟挑戰。當然會緊張啊,隔著一段距離,就像侃倪說的:「你的眼睛24小時沒有離開過他。」我希望透過我給予的相信與空間,孩子也能相信自己,並且我總覺得孩子有本能趨吉避凶,他不是笨蛋。(包括他的亂吃,既然你不覺得難吃或危險,那就……各種鬼故事這裡不方便提。)

我們家很晚才封樓梯,當時我感覺到禾雖然會停留,但不會走下去,我認為他知道那會是什麼樣子;後來他開始多次想要嘗試下樓,我認為是他覺得自己有能力了,我們才開始封樓梯。禾也喜歡在床上走,走到床沿,我想相信他會自己知道該怎麼做。我的浴室門檻,他從小到大一次都沒有失誤過。其實是兒盟的社工點醒我,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有一道圍欄把孩子關在裡面,而是要教他們如何應對這個環境。在安全的陪伴下,我們可以一起嘗試新的能力到哪裡。

我那段日子的課題是,好怕當個放不開的家長,社工說這叫做教養風格。心裡覺得過度保護很丟臉,即便我已經在偏野放這邊了。那段時期,又想相信孩子,又會擔心;包括,生之前當然是大放厥詞地說要吃土,生之後,面對那些土、樹葉、種子,真的還是有各種懷疑。(而寶寶也確實趨吉避凶了)在相信的路上,成功經驗仍是比較多的,難免也有一兩次失誤。隨著時間慢慢過去,禾已經日漸脫嬰,開始可以應對各種狀況。

很難說會不會有人心裡想著這樣是漠視兒童權益,其實照顧者心裡隨時都有一把尺,不斷估量自己可以接受與處理的程度,並且照顧者也是最清楚孩子能力的人。意外無所不在,但我們能留給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卻無比珍貴。這時想起ㄚㄚ說的,孩子要做什麼,先說「是」就對了。

不知道該不該順著聊近日令人心碎的新聞,我從小就覺得,若可能,會希望成為寄養家庭,但路走到這邊,以標準來看,也不合格,不論是家庭結構或是教養方式。共學團員說,希望能結合共學與保母,曾有團員這樣做,是朋友的小孩,多數家長應該不能接受吧;但我反倒希望能找到那個願意給孩子空間嘗試的照顧者,與我分擔照顧,不知道那個照顧者在哪裡,我是否也要登報尋找。練功練到一定階段後,其實也會希望多帶一個孩子,反正都花力氣成長了。這時忽然想起生之前曾有兩位好友,說希望孫子給我教。徵夥伴、徵小孩、徵勇氣。

#孕產哺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