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如生動盟投職動機與孕產提案

我是一位在2022年中,於朋友家中順勢生產的女性,孩子目前一歲七個月。在懷孕期間,很早就決定獨力生養孩子,在我過往的經驗裡,多數事情都是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當時並沒有任何世俗的畏懼。那時單身在外生活,尚不知應於何處生產與養育孩子,並開創我們新的人生;回想起當時,對跟孩子一起生活的圖像,是恬靜美好的,我有各種想要帶著他一起體驗的事。我於懷孕期間,四處走訪臺灣各地理念相同的可能,接觸不同縣市的助產師以備不時之需,最後因沒有覓得理想緣分而回到臺中的原生家庭。在沒有預期需要與原生家庭溝通的情況下,幸運於朋友家順利生產。產前我參與不同的生產課程(包括生動盟於花蓮的兩天課程)、溫柔生產分享會,閱讀與觀看非常多的書籍及影片,所有的精神都放在「生產」一事上,但一切黑暗卻從順利生產後開始。

「沒有人告訴我是這樣的」,內心不斷出現這個聲音,懷孕一路上有許多人知道我的選擇,但沒有任何人告訴我,我具體需要安排與被協助的是什麼,整個社會都只在討論生育與否,但沒有人展示出生育後需要做的準備以及生活樣貌。在幾乎沒有任何心理支持下,一個人度過了非常艱辛的新生兒時期,包括無人分享、討論、詢問,幾乎全時的照顧,以及與外界的極大斷裂,這段經歷讓我真心只想協助後面的媽媽,可以在這段時間更從容地度過。隨著停留在居住地的時間拉長,我開始認識當地社群,也認識其他媽媽,我透過自己在孕產上面的熱情,以及揹巾使用的鑽研,一次次在免廢市集中擺攤,連結媽媽們,並仍持續參與溫柔生產相關活動及母乳支持聚會,以過來人的角色,提供孕期與新生媽媽諮詢與安心。

我自己在這段時間產生許多想法,多半是基於我自己所經歷的困難,可能不見得是其他孕產家庭需要的,因此本來打算整理好想法後,找機會向貴單位請教,看看可以如何發展,而後透獲知貴單位徵才一事,內心充滿興奮,但也知道需要理性。興奮在於我思考的產前後陪伴已經成為可能,未來即將有更多家庭及女性受惠,理性則是我一直都是全職照顧孩子,尚在學習如何兩全。此次仍藉此機會投書,並無意爭取此全職機會,但若有兼職或無給職參與這個計畫的可能,我很願意盡一份力;也期望透過書寫提案,能夠得到一些來自孕產工作前輩的指教。

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想法:

一、產前課程應該分散在產檢衛教中,多數孕婦都會完整產檢,在產檢時一步一步讓孕產家庭做出生產與迎接新生兒的準備,可以降低產後的心理落差與照顧上的手忙腳亂。產前課程應包括現有生產課程的內容,加上新生兒照護(育嬰用品)、教養態度與親子互動、家庭成員心理調適、家庭結構準備(經濟)等,或鼓勵孕產家庭參與現行定期的母乳支持聚會。

二、承上,在備孕、孕期時,產檢單位除定期舉辦課程之外,也提供引導者與場地形成在地孕產支持團體,讓有相近月齡、相近居住生活圈的照顧者可以互相支持、具體提供協助。

三、承上,我個人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育兒的孤軍奮戰以及交通限制,因此育兒資源若如長照關懷據點般設置,或與長照混合設置(概念如青銀共居),可能有助於改善此情形。即設置社區育兒據點,作為照顧者與寶寶的活動、社交之處,亦可供餐。一般圖書館設計給兒童參與的活動,都是針對2至3歲以上兒童,但0至2歲卻是照顧者在寶寶的陪伴上最需要指導的,包括學習親子共玩、共讀,育兒據點可以補足這個區塊,在各里辦理幼幼說故事活動等。雖然現行的親子館已經提供非常完整與優質的服務,但我認為交通與時間的限制,以及家長間的信任感是親子館與育兒據點最大的區別。另外,現行之育兒指導服務對0至2歲的家庭是有幫助的,只是服務比較沒有延續性。

四、承上,可製作孕產社群APP,透過篩選,可以找到居家周邊相似月齡、相似想法的孕產家庭,在實體與線上互相支持。

五、孕產基地(孕產中心版):給予想要居家產的女性一個空間環境,能夠不用擔心沒人照顧母嬰,安心生產,並至少在有陪伴下度過第一年的育兒時光。由已經能從孩子抽身的女性協助基地的婦女照顧,青少年及單身女性可以透過協助基地工作,作為生命教育,思考自己的生育選擇。懷孕的女性在孕期有機會與媽媽寶寶們生活,對成為母親可以有具體的圖像,更順利銜接孩子出生後的生活。孩子們有互動對象,媽媽們可以在共照下提升產值,發展產業,降低經濟焦慮。對外募集基金,讓基地生活無虞。概念像是當你有能力時,給予出一點時間與金錢,是輕鬆容易的,但對產後一年的女性來說,滴滴甘露。(註:孕產中心亦兼具育兒資源流通中心之務。)

六、孕產基地(都市共照版):類似媽媽咖啡館,讓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不再成為次等公民,帶著孩子處處都無法去。基地內設有一切適合寶寶生理與探索的設備需求,家長在熟識後可以互托、共照,提供場地讓媽媽可以安心休息或做自己想做的事。基地可以安排保母及廚工協助,但仍由媽媽作為主體,媽媽們也可以在互相協助備餐的過程中增進自信與情感。基地可以安排媽媽的放鬆、進修課程,或由媽媽來做技能交換、或對外開課增加收入,在互托、共照的協助下,鼓勵媽媽發展與探索自我。這部分與前述的育兒據點是有重疊的,只是提供的服務更加完善。

七、產後訪視與居家嬰幼兒醫療資源。在產後的震盪期中,產後訪視極為重要,除了關懷媽媽的身心狀況,也減少媽媽在照顧上的資訊焦慮。產後初期,不論是對媽媽或是對寶寶的服務,盡可能都以居家方式來執行。包括媽媽的按摩紓緩、泌乳協助、揹巾輔導,以及寶寶的兒科照護等,都不應期待母嬰可以外出即刻回到現行社會節奏中。

我認為關注順勢孕產及女性賦權的同溫層就如同體制外學校,無法進入主流,並非要推廣所有人都選擇居家生產的方式,但應該如同食品添加物一樣,全部標示出來,讓使用者在知情同意下判斷選擇,拿回生產的自主權。當更多孕產家庭自我覺醒,則有可能反勢由下而上推動孕產改革,撼動產科慣行處遇。最後,謝謝所有前輩的努力,讓此刻的我能夠獲取孕產相關的中文知識、社群支持,並且於頭胎就有這樣安然的生產經驗,再次感謝。



-----

2024/2/24 一些天馬行空的更新:

- 育兒家庭給予交通補助,概念如敬老卡,可以坐計程車,或提供一定額度的寶寶計程車使用,概念如復康巴士。

- 提供育兒貸款,概念如同窮人貸款,協助無準備又育有幼齡子女的家庭或單身女性度過難關。

- 推廣生產及寶寶課程,讓沒有要生育的人也可以了解育兒的世界。最好能觸及到國小、國中,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如何長大的。

- 設置志工人力銀行,讓有意願協助的人士,緩解育兒家庭的人力困境。

留言